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哲学研究

  • 从金岳霖到冯契——哲学思想的传承与推进

    杨国荣;

    金岳霖与冯契是中国现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从金岳霖到冯契,既体现了中国现代哲学的衍化,也形成了值得关注的学术脉络。冯契早年曾受教于金岳霖,晚年则通过系统讲授金岳霖哲学,对其思想作了反思。金岳霖曾对感觉经验作了考察,并提出“所与是客观的呈现”的看法,肯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冯契通过将感性领域的所与和实践过程联系起来,使“所与”理论获得了更为现实的基础。在概念问题上,金岳霖认为概念具有摹写与规律二重作用,冯契则从思维辩证法的角度,对其作了阐发。对归纳问题,金岳霖将客观的秩序视为从特殊到普遍的内在基础,由此使归纳获得了本体论的根据;冯契则进一步考察了其中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在对认识过程的理解中,冯契将问题以及意见和观点引入认识论,既对金岳霖思想作了阐发,也展现了新的认识论见解。进一步看,冯契又把名言之域与超名言之域和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沟通起来,认为从名言之域走向超名言之域的转化,具体表现为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在形而上学问题上,冯契对《论道》形式化趋向作分析,并将金岳霖的本然学说发展为本然界、事实界、可能界、价值界的理论,其中既包含理论洞见,也蕴含可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025年05期 v.57;No.301 1-10+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1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我之无我:《仁学》钩沉

    高瑞泉;

    谭嗣同的遗著《仁学》虽是近代哲学名著却未经充分研究。他追随儒家仁学传统,因应巨变时代的关切,以“通”释“仁”。透过玄理与日常、伦理与新知杂糅的外表,我们可以勾勒出“仁-通”哲学的大纲,分析其道论、社会哲学和心身哲学等诸项义理:“仁以通为第一义”,包括中外通、上下通、男女通和人我通,中心是“人我通”。其社会哲学持激进的平等主义取向,为指向“人我通”的自我观念提供了强辩护。通之具虽可有诸般形容,最后胜出者归于“心力”。“心力”既是社会改革的动力之源,亦将促成心灵或精神世界的“通”,抵达普遍圆融的理想境界。从古典的自我观念出发,“通”的哲学旨在“别开一种冲决网罗之学”,故必须破“塞”且嵌进“权利”等现代性要素,因而折入和导引着“人的解放”潮流。谭嗣同依然属于这样的哲学家:“继续不断地把自己修养到进于无我的纯粹境界,从而与宇宙合二为一。”积极救世取代静观冥想成为修养之道,融入科学新知的宇宙论、传统儒道学说和佛教智慧,组织起多重论述,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消弭“我”与“无我”的紧张。“我之无我”展开为激进的社会改革蓝图和古典的人格理想,亦可视为“谭嗣同之死”的一种哲学叙事。

    2025年05期 v.57;No.301 11-28+234-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6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 论历史思维中的“真正马克思主义”之辨

    黄力之;

    当马克思说出“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时,意味着无可争辩而且具有唯一性的“马克思主义”概念已经发生了分化。在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以后,“真正马克思主义”之辨横贯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真正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之被关注,一般都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有关系,因为这涉及社会主义应该“怎么办”。早期发生的“真正马克思主义”之辨,是围绕伯恩施坦、考茨基的理论而进行的,今天应该关注其思维方法的问题。在20世纪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但经历了“真正马克思主义”问题之考验,而且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总结全部经验教训,那就是:必须将“真正马克思主义”置于正确方法论及其实践的指导之下,而不是纠缠于文本及其解释,只有这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才是充满生命力的。

    2025年05期 v.57;No.301 29-39+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4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历史研究

  • 史诗对立观的历史美学剖析:以朱光潜、钱锺书为代表

    路新生;

    朱光潜和钱锺书两位先生在中国当代美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们不仅拥有丰富且深刻的美学思想,而且是坚持史诗二元对立观的重要代表。以历史美学为视角,朱光潜基于亚里士多德及黑格尔的陈说,认为历史学缺乏诗性的普遍性与本质揭示能力,而诗则通过“逼真”展现必然规律。钱锺书虽在《管锥编》中通过“诗可以怨”等命题揭示历史书写与文学的共鸣,但其在《宋诗选注》等中却批评陈寅恪的“诗史互证”法,否定以诗证史的合法性。历史美学蕴含“求真”实证与“求美”叙事的张力,陈寅恪的“古典/今典”方法论与钱锺书的“诗心论”虽路径迥异,实则殊途同归,它们共同彰显了中国学术立足本土语境、融通人文关怀的整体性思维。

    2025年05期 v.57;No.301 40-56+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6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反思区域研究:发展历程、方法批判与中国路径

    陈恒;

    区域研究作为跨学科领域,其发展历程与地缘政治需求紧密相关。冷战期间美国的区域研究对世界学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也伴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而兴衰。区域研究的最大优势是跨学科整合,但也因此缺乏统一的研究范式而屡遭质疑。在当前去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复杂背景下,区域研究以文明交流互鉴为指导表现出新的活力。中国区域研究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深入理解各区域历史、文化与社会结构,提升知外能力,增进彼此间的相互认知与交流。

    2025年05期 v.57;No.301 57-67+235-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文学研究

  • “南戏”异名新解——兼及南戏之生成

    谭帆;张华宇;

    经考辨,“鹘伶声嗽”的本义是“伶俐的谈吐”,与北宋杂剧偏重科白滑稽戏的原始面貌十分吻合,系北宋杂剧南传之产物,于宣和年间滥觞,宋室南渡之际,其又被时人名为“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戏文”与“永嘉戏曲”均系南戏别称。前者本义是“敷演话文”,表明彼时南戏叙事深受话本小说的影响。“戏曲”在宋代则是说唱艺术的代称,南戏既被名为“永嘉戏曲”,说明两者渊源匪浅。从“南戏”的诸多异名出发,其生成轨迹理应分作四段:鹘伶声嗽、永嘉杂剧、戏文、永嘉戏曲。受限于材料,对南戏生成轨迹的描述应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而相关研究也有必要突破南北戏剧异体的思维局限,以融通南北的“大杂剧”史观,重审南北戏剧之生成、交互与流衍。

    2025年05期 v.57;No.301 68-77+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8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审美统摄论

    刘旭光;

    对对象进行整体性观看是审美行为特征之一,审美并非由局部归纳而是以整体直观启动,直取对象的“精神/气象”。整体性观看是统觉的结果,统觉的实现是通过想象力的感性统摄和通过理性完成的智性统摄,而在感性统摄与智性统摄的交集处存在着审美统摄。通过审美统摄,“先观气象”成为可能,“概括性感觉”与“意蕴”的获得成为可能。其机制是:想象力在“审美理念”引导下,将感性杂多一次性统握为可感而难以穷尽的“意象”,以此可以解释“先观气象”、远观整体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等审美经验,并揭示无概念而可传达的普遍性是如何产生的。审美统摄的存在说明了审美作为一种认识方式的特殊性:审美是统摄性的;鉴赏是分析性的。审美统摄在认知机制上保证了审美行为的自律性。

    2025年05期 v.57;No.301 78-89+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3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语言学研究

  • 元规则:新言语行为分析的一个重要范畴

    胡范铸;

    既有的语言运用研究范式很少讨论“规则系统”。根据“新言语行为分析”理论,所谓言语行为就是以交换语言信息的方式实现自己意图的一种游戏,由此便需要认识到:第一,任何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为了有效地实现言语意图,就必须遵循一系列规则,“规则”是言语行为分析不可忽视的基本范畴之一;第二,言语行为的规则是系统性的,其中既有所有言语行为都需遵守的“一般性规则”和特殊语域才具有的“特殊性规则”,也有强制性的“构成性规则”和选择性的“策略性规则”;第三,“一般性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亦即“元规则”)传统以为就是“得体原则”,其实不然,而应是“合意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算性原则”,其中,“合意性”(即合乎说话人的意图)是语言运用的第一原则,而“语体”则属于“合法性原则”制约下的范畴;第四,“修辞格”不应成为修辞学的中心范畴,而应作为“一般性言语行为的策略性规则”的一种形式加以考察;第五,“政治言语行为”“新闻言语行为”“法律言语行为”“二语教学言语行为”等特殊语域言语行为研究的重点不应是考察其“风格”“技巧”,而是首先需要关注这一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

    2025年05期 v.57;No.301 90-104+236-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8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社会学研究

  • 项目栖居:基层治理社会工作的动态耦合机制研究

    文军;方淑敏;

    社会工作项目制已然成为基层治理社会工作的基本形式之一。通过上海市X街道社区微治理项目的案例考察发现,基层治理社会工作实践样态体现为以项目制为依托的制度模式传递栖居载体,“治理”+“社工”的组织架构提供嵌入网络以及从碎片化抓包到整合性介入的运作转向。在此基础上,基层治理社会工作的动态耦合机制包括机构改革背景下体制机制创新的结构互构机制、以需求转译为轴心的服务共进机制,以及多重逻辑协商共治及其嵌合的行动互转机制。三类机制协同共生、互相耦合,推动基层治理社会工作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范式与实务体系的核心场域。

    2025年05期 v.57;No.301 105-115+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7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华夏道德原型与神圣知识的构成与配置

    李向平;

    华夏文明有一总体神圣论的精神特质。它作为一个知识框架,可以默会共享为天人感应、心性感通与道德感化,更可理解为知识产生的根源和社会运转的机制。它以道德原型及其神圣知识框架为关联,以成圣成贤理想人物原型及其道德感化的叙事方式为中心,建构了一种内在于行动或构成行动的知识。同时,这种知识框架也是一种认识机能、共享能力,它告诉人们如何去实践,提升人生经验的深层意义。

    2025年05期 v.57;No.301 116-127+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8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玛丽·道格拉斯的文化理论及其欧洲人论思想传统

    黄剑波;

    著名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的《洁净与危险》凭借对污染与社会秩序的深入剖析久负盛名,然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她晚年对宗教经典以及西方现代社会的探赜。若将其与三十年后出版的《作为文学的〈利未记〉》彼此参照,可更鲜活地勾勒出道格拉斯的思想仪轨与文化理论的生成脉络。天主教思想传统与人类学范式的濡染与激荡,影响了她的“有序”“包容”乃至“自由”的秩序观。道格拉斯的个案提示我们,人类学乃至现代社会理论,实未必如其标榜那样超迈特定的历史与思想襟怀。学理之赓续与嬗变,始终受制于特定的思想传统,因此有必要以更为自觉的方式理解现代社会理论的知识论基础与可能性。

    2025年05期 v.57;No.301 128-137+237-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政治学研究

  • 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知识体系刍议

    齐卫平;

    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知识体系很重要。长期实践中,党的作风建设展示“三大优良作风+X”的内容图谱,覆盖了党的作风建设方方面面。党的作风建设历史实践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等发展特征。党的作风建设叙事形成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显著标志、永恒课题、群众路线、生死存亡、人民江山和政绩观等主题的丰富话语系统。党的作风建设彰显塑造先进政党形象、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党的肌体健康、展示中国共产党人格力量等功能价值。党的作风建设以信念、使命、情感、动力、精神等方面构成的支撑系统推动有效开展。党的作风建设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提供了实践智慧和行动指南。

    2025年05期 v.57;No.301 138-150+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6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MAGA元宇宙”里的另类现实——当代美国谎言政治研究

    吴冠军;

    自特朗普2016年获选美国总统至今,美国政治发生了巨大且实质性的变化;然而各种显著变化却遮盖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美国民众对说谎的态度之转变。今天的美国,最高领导人谎言被频繁揭穿,却仍坚决以“真相追寻者”自诩,并能获得近半国人以及大量硅谷精英的支持。这一“特朗普现象”深刻地重新界定了当下美国的伦理性实质。通过对当代美国谎言政治的独特形态做出深入考察,我们旨在揭示出特朗普如何将谎言成功地政治化与武器化,并改写了当代美国的伦理性实质。在当代美国政坛,谎言不仅仅被用于遮盖原有现实,而且被用于构建另类现实。

    2025年05期 v.57;No.301 151-167+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 中国企业供应链演变:脱钩断链还是强链稳链?

    杨连星;陈丰;

    在全球经贸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供应链韧性已成为企业竞争力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支点。本文基于企业税收调查数据和“企查查”数据库,以及覆盖2011—2020年330万对的企业微观供应链数据,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分析企业层面供应链韧性和供应链网络数据发现,中国企业的整体供应链韧性呈持续上升趋势,企业供应链体系从“中心—边缘”模式转向多节点、去中心化与高协同的弹性网络结构,企业供应链发生结构性重构与功能跃迁,在“脱钩断链”风险下企业普遍采取多元布局和强化合作机制。异质性方面,内资企业供应链韧性整体优于外资企业,在政策支持和国产替代推动下卡脖子行业供应链韧性水平显著改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借助技术进步逐步形成多元化供应链结构。进一步分析发现,制造业、采矿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关键领域企业的供应链韧性提升尤为突出,网络结构加速重组。上述结论对推动中国打造自主可控的供应链,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2025年05期 v.57;No.301 168-186+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5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领军企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促进效应及其机理

    滕堂伟;兰玲;

    企业是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主体,城市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空间载体。通过利用2013—2023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研究期内,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水平增长131.35%,城市间差异扩大107.73%。领军企业显著推动了城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水平的提升,且在经济核心城市和都市圈内城市更为明显。本地技术溢出、风险资本规模、科技服务生态等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能够强化领军企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正向作用。空间计量表明,领军企业对邻近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上述结论为培育壮大领军企业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2025年05期 v.57;No.301 187-204+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6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国养老金指数构建与测度评价

    路锦非;刘慧敏;

    养老金制度体系运行状况关乎亿万民众福祉。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养老金代际支撑压力大、养老金制度体系复杂且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充分考虑影响老年经济保障的宏观和微观因素,构建指标体系,编制中国养老金指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运用权威、公开数据,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测度分析2024—2025年我国各省份养老金指数总体情况及在充足性、可持续性、均衡性、完备性维度上的运行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养老金制度体系整体运行的动态变动趋势,可以发现,我国养老金整体保障水平处于良性区间,养老金制度体系运行不断改善,但发展质量有待提高,区域差异悬殊且呈现不断加剧态势,养老金均衡性和完备性有待提高。为此,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养老金的均衡性和完备性,以促进养老金制度体系高质量发展。

    2025年05期 v.57;No.301 205-226+239-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8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高度重视提高生育子女的广义养老收益

    桂世勋;

    面对我国严峻的“少子老龄化”态势,现在各级政府和学界高度重视减轻生育(包括生育、养育、教育)子女的成本问题,但对如何有效提高生育子女的收益特别是广义养老收益关注和研究不够。本文深入分析了新时代我国城乡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情况下老年人对子女的广义养老需求,探索构建了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适合我国国情的当代中国特色生育子女收益理论框架,提出了大力弘扬孝道和精准落实法规,以有效提高生育子女的广义养老收益建议。

    2025年05期 v.57;No.301 227-23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6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